• 信息中心机房空间环境的特点
• 信息中心机房场地空间的构成要素
根据国家的有关设计规范,信息中心机房的场地空间一般由主要工作间(主机房);基本工作间(数据录入室、终端室、网络设备室、媒体存放室、上机准备间);第一类辅助房间(备件间、未记录的媒体存放室、仪器室、硬件人员办公室、软件人员办公室);第二类辅助房间(维修室、电源室、蓄电池室、发电机室、空调系统用房、钢瓶间、监控室、值班室);第三类辅助房间(储藏室、更衣换鞋室、缓冲间、机房人员休息室等)这 5 大部分构成。
• 信息中心机房场地空间环境的技术要求
信息中心场地空间环境的技术要求是根据信息中心所应具有的特定功能用途的建设要求,以及依据国家的有关信息中心场地(计算机机房)建设的工程设计规范与标准所确定的。
通常,信息中心场地空间环境的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
• 符合信息数据处理的工艺流程和工作路线。
• 遵循信息中心场地建设的工程规范和标准。
• 满足信息中心场地的技术物理指标和要求。
• 采取信息中心场地的必要的技术设计措施。
• 室内环艺设计与装饰装修均符合消防要求。
• 协调融合机电设备工艺与环艺的设计关系。
其中,室内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特殊技术要求进行融合设计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2. 信息中心场地空间环境的设计
2.1 信息中心场地空间环境的划分依据
信息中心场地空间的规划是依据建筑物实际可提供的平面空间的区域、信息中心特定的工艺流程、各区域用房的功能用途来确定。要确定场地空间的平面划分和系统构成就必须根据信息中心场地空间的建设要求、需求特性及功能指标,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来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计算机系统的作业流程、各种设备之间的相互关系、操作的方便程度以及环境因素,进一步确定空间的分隔、工作流程以及建设的工艺。
信息中心的场地空间规划还要依据信息中心的组成性质、任务、业务量大小,以及所选设备类型及计算机对供电、空调等方面的要求和管理体制而确定。此外,人们的工作活动也是空间序列设计的依据。空间的分隔和联系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统一的问题。分隔与联系的形成、组织、比例、方向、线条、构成以及整体布局都对整个空间的设计效果有重要的意义,能反映出设计的特色和风格。
在结合技术要求进行信息中心各区域规划时,要讲究体现布局的艺术美,不能视其为简单的分隔。因为任何的室内空间均是由不同形态的界面围合而成,围合形式的差异,造就了空间内容的变化,按空间构成方式来区分内容,能够从空间的本质特征来营造符合功能与审美要求的环境。
在这里笔者通过采用“泡泡图”来表达信息中心常规的技术流程来对信息中心空间的规划进行比较直观的判断。
2.2 信息中心的技术设计
根据信息中心的场地规划方案以及对应的平面布局,进行项目建设要求的分析,并严格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建设规范和项目的约束条件进行相关的场地空间技术设计,包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空间规划、结构装饰、环境艺术);机房工艺(机柜布置、设备布置、网络布线、静电释放、防雷接地);机房机电设备(精密空调、专用新风、供配电及不间断电源、场地照明、门禁管理、气体消防、智能监控)等的系统设计。
2.3 信息中心空间的平面空间设计
在这里根据信息中心通常的使用情况,编制了信息中心各区域用房使用功能分析表(见表 1 )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的平面设计。
信息中心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和工作人员,所以,需要对信息中心的五大部分构成空间:主要工作间(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第二类辅助房间;第三类辅助房间;进行有效的空间组织,以满足现行的建设需求和不断的增长与变化的需要。
信息中心空间的建设,采用密闭护围、大空间、少隔断、人机区域分离、无人值守、集中监控以及人性化设计等,都是现代空间与平面布局所崇尚的设计理念与策略。不同形状的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信息中心的场地空间对形状进行设计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与精神感受方面的要求统一起来加以考虑,同时,又要遵循人体工程学和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既要保证机房工程工艺及其特点功能要求的合理性,也要考虑“人、机、环境”的有机统一,又要注入一定的艺术想象力,丰富空间的环境艺术表达。设计的实践活动最终归结与艺术的形式美学系统与科学的理论系统,而设计的成果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
基于此设计指导思想,再结合场地空间技术规划,进行信息中心场地空间的平面设计,并通过对技术要求的实现途径,选择适当的空间与平面环境艺术设计材料以及环艺表达:
• 地面设计:机房的地面采用抗静电的架高活动地板,以便满足机房工艺要求的送风和布线。
• 玻璃隔断:机房的隔断采用通透的玻璃材料,防火玻璃(防火区域隔断)及钢化玻璃,具有良好的可视功效。
• 墙面设计机房的墙面采用不易吸附尘及具有防火、防潮、隔音功效的彩钢板以及填充物材料。
• 吊顶设计:机房采用了吸音、防火,防尘、防潮,防止电磁波干扰以及符合机房工艺要求回风的金属微孔吊顶材料。
• 照明设计:机房的照明按照要求实现不闪烁、不眩光、照度大,光线分布均匀的照明设计。
• 人机环境:在机房区域内,在涉及人员工作的场合,充分考虑人、机、环境的综合因素,科学、合理、环保、有效地设计人及工作环境。
2.4 信息中心场地空间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由于信息中心是一个集计算机主机、服务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存储备份设备、运营监管设备、及应用软件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的场所,所以机房工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其环境特点和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展开,环境艺术空间设计以及装饰工程不仅要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更要着眼于各系统整合的合理性、灵活性、适用性。重在功能和环境指标的实现,以确保为机房内关键设备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确保各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也为管理人员提供安全、高效的管理方式,为工作人员创造绿色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
信息中心具有特定功能用途和建设要求的限制,主要解决场地规划、结构装饰、环境艺术设计与机房工艺、机房机电设备、机房物理指标的融合设计与协调。在设计中,信息中心的主要区域划分为主要机房区域(主机设备机房、网络设备机房)及辅助机房区域( UPS 配电机房、系统测试室、网络设备接入室、控制机房、气体消防钢瓶间、缓冲区、库房)为涉及信息中心空间的特殊技术要求较为密切的部分。而主要工作区域中,中央监控机房、指挥中心是人机界面涉及的最重要的部分。同时机房的物理指标(防尘、屏蔽、抗静电、隔热、保温、防火等)也都与环艺设计有密切关系。因而要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功能的重要性及使用特点选材用材,营造环艺的设计表达,创建一个现代、明快、格调高并且舒适的工作氛围。
根据信息中心的室内环艺设计需要与空间的特殊技术要求相融合,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符合信息数据处理的工艺流程、办公流程、工作人员的精简的行走路线。
• 遵循信息中心场地(计算机机房)建设的工程规范标准。
• 满足信息中心场地的技术物理指标,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风速、照度等。
• 采取信息中心场地的防尘、屏蔽、抗静电、接地、隔热、保温、隔音、吸音、防火、负荷承载能力等技术措施。
• 进行信息中心场地的室内环艺设计与装饰装修,围绕着所选材料应为燃烧性能等级 A 或难燃烧材料燃烧性能等级 B1 进行相关设计。
• 协调融合信息中心机电设备、机房工艺与室内环境艺术之间的设计关系。机房装饰注重于创建特定的环境条件以满足房间功能要求而不是刻意追求表面效果,要讲究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一个室内空间能否满足功能与审美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要素。信息中心的场地空间设计作为完整的室内设计系统,技术含量最高的由各类空间构件与设备组成的人工环境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赏心悦目的空间氛围是机房室内设计艺术处理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场地空间总体艺术氛围的形成是空间中所有要素的综合反映,她绝不是进行简单的界面装修所能解决。因此在满足机房工程各系统可靠、正常运行的同时,也需要为工作人员创造绿色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
3. 结束语
信息中心场地空间的设计,主旨是既要满足机房内各类关键设备和辅助设备对信息中心空间的各种技术要求和环境要求,又要使“环境”在整体上达到“人”与“设备系统”的和谐统一。并且,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兼顾“美观实用”,当然,同时也要考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指标等因素。
在我国进行现代信息中心的场地空间环境设计的同时,适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自身的经济能力为设备系统提供一个安全运行的空间,为从事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并且逐渐地注重技术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是今后具有特殊工艺环境的设计趋势,也是我国进行此类工程设计的的重点。而各行各业的发展已经完全离不开现代的信息技术,在纷纷建立相应的信息中心的过程中,设计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室内环艺设计与场地的特殊工艺要求相融合,以实现信息中心使用功能与艺术环境的充分结合,达到环境物理与环境艺术的完美统一。因此完美的信息中心建设工程是技术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体现。
|